Search

進入舊書黃金屋 探訪百年文化思潮 - 中時新聞網 Chinatimes.com

liloeconomie.blogspot.com

藏書家黃震南翻閱著老雜誌,紙頁間摩擦地沙沙作響,他緩緩道來因家學淵源,家中早已有上千本藏書,疊成厚實的書牆,依據北、中、南、東、離島的內容分門別類。黃震南以幾本代表作品來穿針引線,一本本舊書彷彿時光隧道,帶領我們徐步台北百年來的文化軌跡。

在藏書家黃震南的引領之下,紙本承載的思潮變遷讓過往的人文歷史在腦中更加立體。(圖/蔡耀徵攝)
在藏書家黃震南的引領之下,紙本承載的思潮變遷讓過往的人文歷史在腦中更加立體。(圖/蔡耀徵攝)
《台灣的家庭生活》由當時雜誌界風雲人物之一池田敏雄主編,詳盡記錄從宗教至吃食的艋舺常民生活。(圖/蔡耀徵攝)
《台灣的家庭生活》由當時雜誌界風雲人物之一池田敏雄主編,詳盡記錄從宗教至吃食的艋舺常民生活。(圖/蔡耀徵攝)

新文化運動開拓文壇新風景

1910 年代,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如火如荼展開,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訴求主軸之一,也影響了台灣文壇。1920 年《臺灣青年》創刊,後改名為《臺灣》,就刊登了許多倡議使用白話文的文章,例如1923 年1 月號登載黃呈聰的〈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〉與黃朝琴的〈漢文改革論〉。黃震南收藏的某期《臺灣》,從封面簽名推敲原由台北市議員徐春卿所有,此人在二二八事件時不幸被捕失蹤,他感慨地說,「我捧著這本雜誌時,更感到歷史的重量。」《臺灣》不僅是台灣史上第一份社論雜誌,也促成了後來台灣新文學的發展。

「白話文的意義並不僅止於更換文字載體而已,更是新思潮與傳統的角力。」黃震南指出,從文學史的諸多論戰、題材變化,可以觀察到新文化運動的火苗一點燃,思潮的風起雲湧是擋不住的。白話文的書寫種下了文壇百花齊放的幼苗,一旦有了先行者,便引領更多創作者前仆後繼,展開求新求變的下一步,催生往後台灣話、日文等不同語言的書寫內容,替台灣文壇打開更寬廣的康莊大道。

台日文人傳述台北民俗風情

「台北從日本時期開始,逐漸成為台灣的文藝重鎮、文壇總舵手。」黃震南解釋,當時的出版業大鳴大放,甚至已有販售數量限制的「限量」行銷手段。《第一線》於1935 年發行,是民間文學採集的先驅,將閩南話念歌或口傳的內容文字化,是台灣本土文化保存的一大里程碑,其中的〈頂下郊拚稻江霞海城隍廟的由來〉,更記載了當時大稻埕的宗教習俗與生活軌跡。

由日本人編撰出版的雜誌《民俗臺灣》,以豐富的圖文記錄艋舺龍山寺前,民眾欣賞日蝕的景象。(圖/蔡耀徵攝)
由日本人編撰出版的雜誌《民俗臺灣》,以豐富的圖文記錄艋舺龍山寺前,民眾欣賞日蝕的景象。(圖/蔡耀徵攝)
《自由中國》的蔣中正誕辰特輯,展現當時隱晦社會氛圍下的直言精神,不僅具有收藏價值,更能窺見彼時文化思潮的演變。(圖/蔡耀徵攝)
《自由中國》的蔣中正誕辰特輯,展現當時隱晦社會氛圍下的直言精神,不僅具有收藏價值,更能窺見彼時文化思潮的演變。(圖/蔡耀徵攝)

時值1930年代,在地風土民情的話題越演越烈,台人基於尋根,在台日人則是出於好奇而研究,不同民族不約而同以同樣的熱忱投入民俗文學。1936年由李獻章編撰的《台灣民間文學集》,是第一本台灣人自己蒐集的民間文學,而醉心台灣民俗的日人西川滿出版《台灣風土記》,內容描寫媽祖祭、城隍爺祭、卜卦、金紙等以民間信仰為基礎的創作,西川滿甚至用《媽祖》為其雜誌命名,每本雜誌皆有編號,而且限量發售。黃震南撫觸著這些珍藏書籍說道,「西川滿企畫的書精緻美麗,聲名傳回日本,甚至引起『最美的雜誌來自台北』一說。」

池田敏雄也是當時雜誌界的重要靈魂人物,其主導的《民俗臺灣》發行於1941年,加入更多圖像概念,例如有窗花的繪圖,篇章〈日食艋舺〉更以照片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刻,人民或抬頭直視、或低頭祈求,真實呈現一般人不知何謂日蝕的好奇或迷信。他另出版一期《士林特輯號》,寫下士林當時的寺廟、古碑、傳說、市場。而池田敏雄的另一個身分──國小老師,更有助於他深入考察地方,例如他自學生黃鳳姿的家庭生活得知艋舺的吃食、信仰、醫療,還有女性特有民俗文化,像是專解戀愛情事的鬼神「椅仔姑」,從而出版了《台灣的家庭生活》一書。

說著說著,黃震南將書一一翻至版權頁,一窺這些書籍的誕生,有的出自松浦屋印刷部(今重慶南路上),有的則是東都書籍,刷刷地印著文言文、華文、台文、日文等各類書籍。周邊還有台灣第一家有霓虹燈的商店──明治製菓(今衡陽路附近),以現代化的下午茶體驗吸引知識分子聚集,而文人墨客時常齊聚的山水亭台菜餐廳(今大稻埕附近),老闆王井泉本身就是文化界的活躍分子,「可以想像,當時文人在此聚集、暢談理念,展現文學的蓬勃生命力,對照如今的城市街景頗有趣味。」

《閒話北投》反映出當時文壇對遊記書寫的熱絡。(圖/蔡耀徵攝)
《閒話北投》反映出當時文壇對遊記書寫的熱絡。(圖/蔡耀徵攝)

文人筆鋒對向在地

然而日本時期的文化思潮,在國民政府來台後,礙於政治因素讓日本在台文學幾乎消失殆盡,台灣文壇瞬間又成了一片處女地,重新培養起以華文寫作為主流的文章。1952 年,圍繞在台北的遊記書籍紛紛開展,例如《閒話北投》以當紅女歌星作為封面,圖文並茂記載了旅社、酒家、溫泉、舞廳的燈紅酒綠,其中還有人物小誌,鮮活地展現庶民面貌。黃震南認為,這些軟性話題刊物的崛起,是一種時代思潮的投射,「遊記書籍的熱絡,反映出台北已成為遷台人士的新故鄉,這種類似探索異國的感覺,在當時蔚為風潮。」

相較於日本時代的眾聲喧嘩,威權政治下的文學則顯得隱晦拘謹,也迫使文人繞道而行,避免影射政府,書寫偏向超現實主義;但也有文人不甘於噤聲,大膽抒發對政府積累的不滿,對此黃震南拿出一系列《自由中國》雜誌說道,「由於內容刊載許多投書建言,而且標題犀利,開啟當代自由言論先河,更啟發之後的黨外運動。」

1971 年台灣退出聯合國,高漲的本土意識引發鄉土文學風潮;1987 年解嚴後,出版業百家爭鳴,讓多元的觀點都能大放異彩;1990 年代,社區總體營造浪潮襲來,黃震南的父親也是在這個時代被啟發,在嘉義船仔頭參與改造小農村,讓年輕人回流。尋根議題自日本時期後再度興起,一路延續至今,多數獨立雜誌以地方小區命題,深入挖掘城鄉故事,地方文史團體、回鄉的有志青年,更是不在少數。

黃震南認為,台北身為台灣的文化重鎮,藏書量位居全台之冠,因此回憶起2006 年剛來到台北之時,自己拿著父親叮囑的採購清單,往返於古亭、公館一帶尋書,走遍師大路、牯嶺街、龍泉街,穿梭於古今書廊、松林書店、舊香居,總能在舊書堆裡發現珍寶。他回望這些不同時期、文人編撰的書籍有感而發,「藉由尋回一本本舊書籍,就能拼湊出台北城市百年來的面貌。」

(窺看昔日台北文青的風範!)

青年的誕生——文協百年特展

日期:10/11(日)~2021/5/16(日)09:30-17:30(週一公休)

地點: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

(本文摘自《台北畫刊9月號632期》)

《台北畫刊9月號632期》
《台北畫刊9月號632期》

(中時新聞網)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September 10, 2020 at 08:00AM
https://ift.tt/2ZoryVl

進入舊書黃金屋 探訪百年文化思潮 - 中時新聞網 Chinatimes.com

https://ift.tt/3fGVH89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進入舊書黃金屋 探訪百年文化思潮 - 中時新聞網 Chinatimes.com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