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借影像文化表達自由黑人藝術在憤怒中爆發- 20200710 - CULTURE & LEISURE - 明報OL網

liloeconomie.blogspot.com

【明報專訊】1960年代各思潮風起雲湧,如要用一句話切入,想當是馬丁路德金的「我有一個夢想」。上周本版講述黑人藝術受壓,今周將由美國平權運動說起,淺談影像文化揭開的新一章。至抗爭及藝術相遇時,當代藝術家「在憤怒中爆發」,他們在創作拒絕遺忘,找尋身分與自由。

文:劉彤茵

美國近代民權運動可由1955年的標誌說起,羅莎帕克斯(Rosa Parks)於蒙哥馬利拒絕讓座予白人乘客,不願服從種族隔離法例,最終被捕及罰款。事件引發抵制巴士行動,當地組織邀請年輕的馬丁路德金為首,翌年取得成功。至1963年夏天約20萬人響應華盛頓大遊行,爭取非裔美國人政治及社經平等,為當時最大型民權集會,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「我有一個夢想」演說。1964年民權法案通過,宣布種族隔離及歧視為非法,成為歷史分水嶺。

「畫作絕多數留在畫廊及博物館,對我來說,1960年代是關於影像的。」港大非洲研究課程名譽副研究員Clifford Pereira說。長於肯尼亞,學者回想就在美國平權運動漸漸壯大之時,其所住的地方終於有一台電視,並說:「這些影像包括政治領袖,馬丁路德金、Malcolm X,還有被打壓的人。」改變不是一朝一夕,1965年一批示威者發起由塞爾瑪遊行至蒙哥馬利,爭取黑人投票權利,警察武力驅散釀成「血色星期日」,此等影像首次傳遍美國甚至世界,同年選舉法案通過。Malcolm X為首的武力提倡、黑豹黨崛起,連串有關種族議題持續,隨着電視媒介普及,如臨其境的視覺觀感引起廣大甚至國際關注。

奧運非裔得獎者 奏國歌高舉拳頭

若數最深刻一幅影像,Clifford Pereira說是發生於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,同年4月馬丁路德金遭遇刺殺。非裔美國選手Tommie Smith與John Carlos,於200米賽跑獲得金、銅牌,頒獎奏國歌時二人高舉拳頭,首次在奧運會向世人展示種族平等意志,代表澳洲的亞軍得主Peter Norman則於外套掛上人權徽章。不過,兩名美國選手後來受奧委會主席施壓被逐出賽事,回到美國亦飽受多方批評甚至恐嚇。然而,此次發聲獲得迴響,影像被後來者化為塗鴉、印刷品等,一直延續下去。

那麼,畫布上有什麼?1963年響應華盛頓大遊行,一班藝術家包括Romare Bearden、Hale Woodruff成立團體「螺旋」(Spiral),商討藝術家應該如何參與運動。Romare Bearden(1911至1988年)建議利用一幅拼貼畫表達組織的理念,雖遭成員拒絕,但社運氛圍大大影響其作品。Romare Bearden幼時搬到紐約哈林區,家中是藝文工作者聚集地,讓他感受到「哈林文藝復興」的活力。大學時他熱愛17世紀荷蘭畫派,亦受達達派別及畢加索推動的原始藝術影響,後來他當上社工,夜裏才創作。

拼貼哈林社區 展示黑人生活

一個剪影走在窄窄樓梯,旁邊是「堆疊」出來的房屋,亂中有序,此為作品Spring Way(1964年)。1950至60年代,Romare Bearden全盤展開拼貼風格,進一步專注以在哈林、匹茲堡及南方郊外的記憶,展示黑人社區生活景况為題,包括音樂表演、街上光景、宗教等。其拼貼風格獨特,先把物料拼貼成作後以相機攝成影像,放大至粗糙的黑白照片,再拼貼上畫作,反映多元碰撞的哈林精神。其創作跟爵士樂的即興、「複製」舊曲並重新演繹等本質密不可分,重要是不斷拼貼及發展的過程。作家Ralph Ellison曾在1970年代撰文分析,不少非裔美國藝術家被身分與社會狀况的衝突驅使,認為只需「複製出社會抗爭氣氛,及哈林暗淡悲慘的表面」,但Romare Bearden主動把身分經驗化為創作。非為宣傳,他透過創作「重新定義哈林」群體,且於畫布獲得自由,讓人進一步思考身分的力量及意義。

糖衣雕塑 影射奴隸貿易史

「藝術家當然會受到其所在環境影響,如一些大事件、群體、情緒,但他也可以基於幻想力,超越此等東西。」港大美國研究課程統籌主任、助理教授Tim Gruenewald說,1960年代一班藝術家嘗試在藝術尋究身分,屬於起步階段。他認為當代藝術家涉足身分議題時,更「敢於指出根本的制度暴力,由此爆發憤怒與悲痛」。藝術家Kara Walker 1990年代開始創作剪影作品,剪影公仔有如兒童圖書插畫,內容其實有關奴隸制度及內戰歷史,包含大量殘虐、私刑、性暴力等不安片段。藝術家從中挑戰歷史敘事的權力,反思此等概念潛移默化的影響,自己曾如何不察覺地配合。Kara Walker曾說:「我大部分的創作,均是跟過去的記憶與遺忘不斷摔角。」2014年,她在布魯克林一間著名糖廠展出A Subtlety, or the Marvelous Sugar Baby,廠內豎立約10米高、20米長有如獅身人面像的雕塑,上鋪滿白糖。糖衣雕塑手工令人讚歎,但臉孔實為帶有種族歧視的黑人保母形象,同時聯繫糖商奴隸貿易之歷史,融化的性質亦有如記憶被遺忘。

的確,這是一場不斷延續的發聲,就如當下仍來新一波Black Lives Matter平權浪潮。1978年,藝術家Pope.L穿上西裝,背後貼有黃色長方格,由曼哈頓第42街匍匐至時代廣場,展示黑人困難的社經狀况,成為著名行為藝術之作。至整個千禧年代,他不下30次獨力或集體地,挑戰22公里長征,由百老匯匍匐至位於紐約北部布朗克斯母親的家,極為艱巨。過程中他穿上超人服裝,背有一塊滑板方便過馬路時轉身滑行。Tim Gruenewald表示,作品得以持續多年及其緩慢匍匐性質,均反映經濟結構不公多年仍然存在,亦從畫廊走向公共:「他爬過的可能是白人獲得很多利益及成功的地區,還有華美的商店,並用其身體逼街上的人看見,不公平是如此實體,不要再迴避。」

諷刺警員向黑人開槍後升職

「藝術家透過創作,從自身經驗不斷揭露矛盾。」Tim Gruenewald續說。他點出2018年惠特尼美術館的展覽An Incomplete History of Protest,展出多年來受到社政事件啟發及創作的作品,詢問藝術家於高度政治化環境的參與。Carl Pope的作品遠看是一堆金光閃閃的獎座,細看則見獎座上方為警察持槍的人像模樣。藝術家研究1949至1994年間發生的警暴問題,包括警員對黑人開槍或濫暴後獲晉升,從而表達對執法不公之不滿。策展人曾指出,不幸地今時今日仍可跟此作有很強的連繫,而社會仍在處理此些議題。

就近日平權示威,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(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)公開招集有關抗爭行動的照片及影片,並呼籲民眾保留標語及相關藝術品,以待日後收藏工作。Tim Gruenewald說:「有些藝術家作品會有高度的政治關注度,或主動把創作作為一個宣言,有些用不同的方式。對我來說,甚至只是喜好問題。不過這些都是自己的聲音,各人的聲音裏你可找到共鳴,或者一些想像。」他指出,美國博物館收藏及展出非裔美國人作品起步遲緩,近年雖見改變及積極反思,惟路仍漫漫。回看黑人藝術創作與歷史,各人此起彼落一直吶喊,以此抵抗抹殺及掩蓋。

編輯/蔡曉彤

美術/張欲琪

電郵/culture@mingpao.com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July 10, 2020 at 03:36AM
https://ift.tt/3iQy4Mz

借影像文化表達自由黑人藝術在憤怒中爆發- 20200710 - CULTURE & LEISURE - 明報OL網

https://ift.tt/3fGVH89
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借影像文化表達自由黑人藝術在憤怒中爆發- 20200710 - CULTURE & LEISURE - 明報OL網"

Post a Comment

Powered by Blogger.